茶藝文化篇
關(guān)注濟源網(wǎng)微信
濟源茶文化源遠流長,。以茶為村名的茶房,、茶店,印證著濟源悠久的茶文化歷史,;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必請“到家喝茶”,,是濟源古風猶存的樸實民風;石茶,、冬凌茶,、菊花茶、蒲公英茶以及各類涼茶,,反映出濟源茶文化的包容大度,;煎茶、泡茶,、煮茶,、分茶,可以看出濟源人對茶事的講究,;上茶,、敬茶、受茶,、品茶,,一招一式,都蘊含著古老民族的鄭重禮儀,。
濟源茶文化最值得引為自豪的是“茶仙” 盧仝和他的《七碗茶歌》,。盧仝是濟源這塊土地上養(yǎng)育出的驕子!他的《七碗茶歌》,,以獨特的視角,、敏銳的感受、放逸的語言,,道出了蕓蕓茶人心中理想的茶境:“一碗喉吻潤,。二碗破孤悶。三碗搜枯腸,,唯有文字五千卷,。四碗發(fā)輕汗,平生不平事,,盡向毛孔散,。五碗肌骨輕。六碗通仙靈,。七碗吃不得也,,唯覺兩腋習(xí)習(xí)清風生……”千百年來,《七碗茶歌》傳唱不衰,“七碗”,、“玉川子”成了茶人,、茶事的代名詞,以至于聲名遠播,,被日本,、韓國尊為茶道始祖。時至今日,,濟源人民仍然對盧仝的事跡津津樂道,,玉川大地上仍保留著諸多的茶文化遺存,石榴寺,、玉川泉,、花洞、泌泉,、盧仝茶館、盧仝別墅,、盧仝墓……,,都還在娓娓訴說著當年的故事!
玉川茶事由來久
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云:“茶之為飲,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氏,,聞于魯周公”。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(nóng),,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,,黃帝則姓姬名荼。濟源是神農(nóng)活動的重點區(qū)域,,很早以前,,茶的作用和價值就已被發(fā)現(xiàn)。濟源何時開始種茶,,已不可考,。從古地名看,濟源有三處含有“茶”字的古村落,。一是克井鎮(zhèn)西北二十公里處的茶店,,位于太行山腳下,是濟源翻越太行山,,通向山西陽城的要道,。二是王屋鎮(zhèn)西、邵原鎮(zhèn)東的茶房,,三是邵原鎮(zhèn)西的茶房,,這兩個茶房俗稱東茶房、西茶房,,處于太行八陘之第一陘軹關(guān)陘途中,。東,、西茶房相距大約30里。古時候出行多步行,,挑擔馱腳的從王屋來到東茶房,,就該歇腳喝水了,所以這里設(shè)有驛站,、茶房,。再走15里左右,到邵原關(guān)又要檢查登記,,人們可以吃飯住店,。從邵原關(guān)啟程再往西,約15里的地方又該喝水休息了,,所以這里有西茶房,。
西茶房現(xiàn)存碑記兩通,其一為《西陽鎮(zhèn)創(chuàng)建茶房序》,,碑文記載:“茶房之設(shè),,人事也,因天道焉,。寒來暑往,,暑來寒往,合開兩乘,,迭更不息,。此天道變于上也。為天道變于上,,人事即變于下,。而人事之變,所以濟天道之變,。蓋天之生人,,知覺同性,遇暑則皆知渴,,遇渴則皆知喝,,遇寒則皆知冷。若無施茶之所,,人當渴時無以解食,。”這一段話說出了人們在炎熱的夏天需要喝水解渴,,冬天需要御寒,。下文又寫道:“自古至今,同地不有,如茲北道路,,即云崎嶇,,亦為四方通衢,夏則飲水,,冬則飲湯之處也”,。碑文點明了在這條崎嶇的古道上,行人走西行東,,很需要有個飲水之所,。接著又寫道:“從前人共□之,創(chuàng)立茶屋一座,,以濟往來,。”就是說在此之前,,前人曾經(jīng)建過一座茶屋,,而“歷年所積,風雨摧壞……而嘉茶養(yǎng)人,,往來者多余感焉”,。接著說,人們正在議論重修茶房煎茶施茶時,,正好有一個姓郭的工匠云游到此地,于是大家“善念復(fù)想”,,“以房作□料,,合本村人等,輸粟捐財,,遠近村莊及四方君子,,從心而樂□,遂得置產(chǎn)業(yè),,莊佃種取……資穎而多哉,,以勤厥事?!比藗儼丫璧腻X買成地,,除建茶房外,還置田租出去,,“以永久募化”,。但是這時候有“淺見寡聞之人,略其俚言”投文告于“茶葉”(估計是管理茶葉的機構(gòu)),,然而后來“竊聞之施茶”,,認為□□□□□五美焉?”而私下聽說是施茶后,于是政府就“普開潤澤仁地,因時制宜□□也,?!币陨险f明,有人不了解這些村莊和仁人君子買田置地是干什么的,,就告到有關(guān)茶葉部門,,部門得知是施茶,一方面給予表揚,,另一方面撥出適合種茶的潤澤土地,,提倡人們因時制宜,開墾種茶,。序文最后還寫道這種善事“初終如之信也,,施茶之事善□□。截此,,四方之間,,同心協(xié)力,郭君之旦夕毅勞,,相須有感者也,,故志諸君,一則表成功不朽,,二則表……”,。由此可知,濟源茶事歷史悠久,,毋庸置疑,。
濟源不僅茶文化歷史悠久,而且“茶”的含義也十分豐富,。在濟源人的心目中,,不僅僅是茶樹上采摘下來的葉子叫茶,還有很多種飲品都稱之為茶,。尤其是在黃河沿岸,,見面打招呼常說,“大老遠來了,,到家里喝口茶”,。到了老鄉(xiāng)家里,給你端上來的可能是一杯清茶,,也可能是一碗荷包蛋,,俗稱“雞蛋茶”,讓你既解渴,,又充饑,,喝完好繼續(xù)趕路,。加上白糖,就是糖茶,。用蜂蜜沖水,,就是蜜茶。如果正趕上吃飯,,會給你做最拿手的手搟撈面條,,吃完了再給你端上一碗面茶,就是撈面的面湯,。夏天,,農(nóng)民下地干活,天氣炎熱,,燒開水時撒把綠豆,,這叫綠豆茶,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溫,,祛熱敗火,。在懷慶府一代(濟源舊屬懷慶府),還有一種民間美食“油茶”,,主料為精粉麥面,,先用油把面炒熟,加入花生,、芝麻,、小磨油以及各類香料,做成粥狀,,咖啡色,,味道濃郁,咸甜適口,,營養(yǎng)豐富。中原文化海納百川,、有容乃大,,反映到濟源的茶文化上,同樣是兼收并蓄,,包容大度,。
玉川嘉茶多芬芳
柴米油鹽醬醋茶,開門七件事,,家家不可缺,。濟源茶文化不僅歷史悠久,而且傳播廣泛,影響深遠,,茶已經(jīng)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,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,、茶產(chǎn)品、茶風俗,、茶禮儀,。
一、種類眾多
濟源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,,四季分明,,西部山區(qū)土質(zhì)肥沃,地形復(fù)雜,,植被豐富,,海拔落差大,適合多類植物生長,。獨特的氣候特點,、水利條件和土壤環(huán)境使?jié)淳哂胸S富的特色茶資源。濟源人所飲之茶,,除特殊意義上的茶之外,,還有很多品種。
石茶 在王屋山區(qū)的山谷林下或山坡有青苔的巖石上,,生長著一種奇特的植物,,短短的葉柄上頂著一片片圓葉,當?shù)厝朔Q石茶,。石茶味道奇特,,口感微酸、微咸,、微苦,、微澀,入喉清涼,,具有生津,、止渴、清熱,、解毒,、防暑、降溫等功能,。據(jù)傳,,盧仝當年常飲此茶?! ?/p>
冬凌茶 冬凌草,,又名冰凌草、延命草,、彩花草等,,系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碎米椏變種,。地上部分可全株入藥,而以葉的藥效最佳,。全株結(jié)滿銀白色冰片,,風吹不落,隨風搖曳,,日出后閃閃發(fā)光,,由此而得名冬凌草。冬凌茶具有清熱解毒,、消炎止痛,、健胃活血之功效。雖然在南太行山區(qū)廣泛分布,,但濟源冰凌草所含抗腫瘤有效成分——冰凌草甲素,、乙素明顯高于其他地區(qū),因此有“王屋仙草”美稱,。1977年,,冬凌草被收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,并編入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,。2006年,,國家質(zhì)檢總局批準濟源冬凌草為中國地理標志產(chǎn)品。
菊花茶 《本草綱目》中對菊花茶的藥效有詳細的記載:性甘,、味寒,,具有散風熱、平肝明目之功效,。產(chǎn)于懷慶府的懷菊花,,功效更佳,是四大懷藥之一,。菊花茶也是濟源人常喝的飲品,。
蒲公英茶 當?shù)厮追Q丁岡苗。濟源民間特別嗜好蒲公英茶,,每年春季,,人們踏春時的一項重要活動,就是采摘蒲公英,。蒲公英茶的制作方法是將蒲公英洗凈,放入鍋中,,加水大火煮沸后蓋上鍋蓋,,小火熬煮半小時,濾去葉渣,,放涼后即可飲用,。也可泡茶飲用,。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、蒲公英素,、膽堿,、有機酸、菊糖等多種營養(yǎng)成分,,有利尿,、緩瀉、退黃疸,、利膽等功效,。還有蛋白質(zhì)、脂肪,、碳水化合物,、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,營養(yǎng)豐富,,可生吃,、炒食、做湯,,是藥食兼用的植物,。
涼茶 濟源人還習(xí)慣用板藍根、金銀花,、山楂,、薄荷等中藥制作各類涼茶,以消暑或治療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,。除了清熱解毒外,,涼茶還可去濕、生津,、清火,、明目、散結(jié),、消腫等,,用于治療目赤頭痛、頭暈耳鳴,、疔瘡腫毒等疾病,。此外還有何首烏茶、紅姑娘茶,、銀杏葉茶,、小葉茶等。
二,、飲法多樣
煎茶法 先將餅茶研碎待用,。然后開始煮水,。以精選佳水置釜中,以炭火燒開,,但不能全沸,,加入茶末。茶與水交融,,二沸時出現(xiàn)沫餑,,沫為細小茶花,餑為大花,,皆為茶之精華,。此時將沫餑杓出,置盆盂之中備用,。繼續(xù)燒煮,,茶與水進一步融合,波滾浪涌,,稱為三沸,。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,視人數(shù)多寡而量入,。茶湯煮好,,均勻斟入各人碗中,包含雨露均施,、同分甘苦之意,。《茶經(jīng)》“五之煮”云:“其火,,用炭,,次用勁薪。其炭曾經(jīng)燔炙為膻膩所及,,及膏木,、敗器不用之。其沸,,如魚目,,微有聲為一沸,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,,騰波鼓浪為三沸,,已上水老不可食?!北R仝煎茶即用此法,。
泡茶法 此法民間廣泛使用,以發(fā)茶味、顯其色,、不失其香為要旨。泡好一杯茶或一壺茶,,首先要掌握茶葉用量,。每次茶葉用多少,并沒有統(tǒng)一標準,,主要根據(jù)茶葉種類,、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(xí)慣而定。泡茶燒水,,要大火急沸,,不要文火慢煮。以剛煮沸起泡為宜,,用這樣的水泡茶,,茶湯香味皆佳。如水沸騰過久,,即為“水老”,。水溫低也不適宜泡茶,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,,使香味低淡,,而且茶浮水面,飲用不便,。
煮茶法 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,,制成茶團,飲用時把茶搗碎,,加入蔥,、姜、桔子皮,、薄荷,、棗和鹽等調(diào)料一起煎煮。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,,羅細,,然后沖水將茶末調(diào)成糊狀喝下,因而叫做“吃茶”,。煮茶的方法,,融會了多種物質(zhì)的營養(yǎng),有良好的裨補作用,,但是用起來麻煩,,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,所以現(xiàn)在多不用。
三,、茶禮講究
沏茶 沏茶時,,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攝取茶葉,忌用手抓,,以免造成污染,,或混入雜味。若無合適茶匙,,可將茶筒傾斜對準壺口,、杯口輕輕抖動,使適量的茶葉抖入壺或杯中,,接著可將開水傾入,,將蓋兒蓋好,幾分鐘后即可飲用,。所沏之茶,,要濃淡適宜。
上茶 家庭待客,,視情況,,由晚輩或女主人、男主人親自上茶,。公務(wù)場合,,招待賓客,一般由服務(wù)人員用茶盤送上,。上茶順序是先客,、后主,先上司,、長者,、女士,后陪同,、晚輩,、男士。人員眾多,,則應(yīng)從主賓,、主人起,由近而遠,,漸次而行,。將茶端至客人面前,略躬身,,說“請用茶”,,也可伸手示意,說聲“請”。
敬茶 客人進入客廳前一兩分鐘,,就應(yīng)把茶沏好,,待客人落座后,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,。以左手持茶杯托,,右手護杯,從客人的右后側(cè),,雙手將茶杯遞上。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,,杯耳應(yīng)朝向客人右手位置,,便于客人端杯飲用。使用無茶托杯子,,則以右手持杯耳,,以雙手姿態(tài)捧上。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,,不可單獨使用左手上茶,。客人啜后應(yīng)及時續(xù)水,,以表主人殷勤之意,。
受茶 主人以茶相敬,客人一定要報以謙恭,、禮貌,。特別是女主人或尊長者為自己上茶、斟茶時,,作為客人,、晚輩,應(yīng)當起身,、以雙手狀捧接茶杯,。即使是服務(wù)人員為自己斟茶,也應(yīng)表示適當謝意,,如說聲“謝謝”,,或點頭致意。談話未進入正題前,,可喝少許,,但交談關(guān)鍵時刻,精力要集中,,最好不喝,,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同時也是對對方的尊重。談話告一段落后,,才好品茶潤喉,。
品茶 喝茶雖說不像喝酒、喝咖啡那樣小口,、少量,,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樣暢飲。喝茶稱品茗,,講究的是品嘗,,這不僅是指味覺享受,而且也是禮貌要求,。所謂品,,應(yīng)該是慢條斯理,小口啜飲,,且不馬上咽下,,而是讓其在口中停留片刻,讓茶的醇香發(fā)揮出來,,令其在唇齒之間回蕩,,盡情享受它帶來的愉悅。端茶杯時,,右手持杯耳,,無杯耳者,則以右手握杯之中部,。注意飲茶時不要雙手捧杯,,或托杯底部,或手握杯口,。有茶托者,,只以右手端杯,不動茶托;也可以左手將茶托與茶杯一同端起,,再以右手端杯飲用,。飲蓋碗茶,可用蓋兒將飄在表面上的茶葉輕輕蕩去,,不可當眾將茶葉吃進口中,;茶熱,不可用嘴吹氣,,使其降溫,,只能待其自然降溫后飲用;飲茶不出聲,,須溫文爾雅,。
茶仙本是玉川子
中國茶史悠悠數(shù)千年,,茶人何止千萬,但是最負盛名的當屬茶圣陸羽和茶仙盧仝,。而盧仝正是濟源大地養(yǎng)育出的驕子,。
盧仝雕像
盧仝(約795-835),,唐代詩人,,祖籍范陽(今河北涿縣), 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,。生于河南省濟源市武山鎮(zhèn)(今思禮村),,自號玉川子。性格耿直狂狷,,有一種雄豪之氣,,是韓孟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,與孟郊,、賈島、劉叉等均為韓愈門人,。
盧仝家貧,,但是藏書很多,他刻苦讀書,,博覽經(jīng)史,,工于詩文。后出山居洛陽長夏門東里仁坊,,只有破屋數(shù)間,,有一光頭長須老奴,一赤腳無齒老婢,。盧仝終日苦吟,,不營生計,以清貧守道聞名,,左鄰右舍常常送米接濟,。朝延愛惜人才,兩次征聘為諫議大夫,,盧仝不愿仕進,,婉言謝絕。元和五年,,盧仝作《月蝕詩》一千六百余言,,譏諷朝中敗類,深得韓愈欣賞,。盧仝后來更加貧困,,為債主所迫,,賣宅南游杭州,與蕭慶中相識,,寓居其欲售之宅,,期間,與沈師魯山人交游,。孟郊從叔孟簡由諫議大夫出為常州刺史,,盧仝于元和七年赴常州,與孟簡結(jié)為摯友,。一度北游塞外,,與好友劉叉喜逢于桑干。晚年于濟源買田宅居住,,又經(jīng)常往來京師,,與文朋詩友相會?! ?/p>
盧仝與韓愈品詩浮雕
大和年間,,韓愈同榜進士王涯任宰相。大和九年(835)十一月二十一日發(fā)生“甘露之變”,,王涯等被殺,。當時,盧仝恰在王涯書館中留宿,,遂被捕,。盧仝辯解說:“我盧山人也,于眾無冤,,何罪之有?”吏卒呵斥說:“既云山人,,卻來宰相宅,客非罪乎?”盧仝不能自辯,。盧仝年老無發(fā),,被宦官于腦后釘釘而死。盧仝有子名添丁,,不料卻成讖語,,明代唐寅有詩曰:“緣何坐所添丁慘,不住山中住洛中”,。盧仝臨死托孤于友人,,死后賈島作詩哭之。
盧仝性格清高介僻,,忘懷霜雪,,見識不凡,詩作自成一家,,語尚奇詭,,人稱“一格宗師”,。一生寫詩無數(shù),《全唐詩》存其詩三卷共九十余首,。
盧仝對養(yǎng)育他的濟源滿懷深情,。濟源舊稱玉川,盧仝自號玉川子,。在他的代表作《月蝕詩》中,,一再說“玉川子涕泗下”,“玉川子又涕泗下”,,該詩用一千七百多字描述了一次月全食的過程,,詭異萬狀,縱橫捭闔,,韓愈 “稱其工”,。
盧仝有一首詩《將歸山招冰僧》,就是描述在濟源時期的生活:
“買得一片田,,濟源花洞前,。
千里石壁坼,一條流泌泉,。
青松盤樛枝,,森森上插青冥天。
枝上有哀猿,,宿處近鶴巢,清唳孤吟聲相交,。
月輪下射空洞響,,絲篁成韻風蕭蕭。
我心塵外心,,愛此塵外物,。
欲結(jié)塵外交,苦無塵外骨,。
泌泉有冰公,,心靜見真佛。
可結(jié)塵外交,,占此松與月,。”
盧仝的《出山作》,,也是描述在濟源時期的生活,。詩曰:
“出山忘掩山門路,釣竿插在枯桑樹,。
當時只有鳥窺窬,,更亦無人得知處,。
家僮若失釣魚竿,定是猿猴把將去,?!?/p>
釣竿、桑樹,、山鳥,、猿猴,這些富有詩意的元素,,把他的濟源生活描述得饒有情趣,。
可以說,,玉川大地養(yǎng)育了盧仝,、成就了盧仝,盧仝樂意以玉川子自稱,,玉川也因盧仝而添光加彩,,聲名遠播。
玉川山水覓仙蹤
盧仝時代雖然已經(jīng)遠離我們一千余年,,但是濟源人民世代景仰盧仝的道德文章,,濟源至今仍保留有許多關(guān)于盧仝的遺址遺跡?! ?/p>
石榴寺
石榴寺 石榴寺在思禮村北頭武山南麓(思禮村原名武山村),,因寺內(nèi)有石榴樹而得名,建于隋開皇年間,。盧仝在韓愈的資助下,,年輕好學(xué)的盧仝在石榴寺一邊讀書,一邊游覽王屋山水,,心扉大開,,詩情迸發(fā),寫下了不少好詩,。石榴寺在14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,,幾經(jīng)毀敗又幾經(jīng)修葺,至今仍然屹立在山前,。據(jù)說大殿后側(cè)的廂房之處即是盧仝原來讀書作詩的地方,。
盧仝故里碑
“盧仝故里”碑 清代廣東道劉漪濟源人,,因仰慕盧仝,,親題“盧仝故里”四個大字刻于石上,村人將碑立在村頭,,建亭加以保護,,碑亭額頂書“風馥芳淵”四字,,左右對聯(lián)曰:“賢才工詩與日月同輝;德澤潤野使薈草爭妍?!?/p>
“玉川凝祥”石刻 武山村原來有東,、西、南,、北四個寨門,,并各題青石匾額四字,其北門的匾額是“玉川凝祥”,,與石榴寺遙遙相對,。
盧仝墓
盧仝墓 盧仝墓在石榴寺東200米處,?!稘纯h志》載:明初大移民時,有族人盧伯通(約盧仝的12代孫)告子侄曰:“吾本濟人,,唐賢仝號玉川子裔也,,家必居武山頭者,因祖塋在焉,?!庇谑牵懿?、伯德及子侄欣然回歸濟源,,現(xiàn)在武山村這一支就是伯通的后裔。墓園屢經(jīng)重修,,現(xiàn)在盧仝文化苑東北角,。
盧仝泉、盧仝泉石,、盧仝別墅 盧仝泉又叫玉泉,,玉川泉,?!洞笄逡唤y(tǒng)志》卷一六○《河南·懷慶府》記載:“在濟源縣東一里,瀧水北”,?!稘纯h志》云:唐代著名詩人“盧仝嘗汲水烹茶,亦名玉泉”,。盧仝泉在濟源城東通濟橋下游300米處的蟒河北岸(其地因河道整修擴寬已處于蟒河河床中),。泉亭四周砌石欄,泉旁有一奇石,,高1.6米,,寬0.94米,,厚0.5米,正面隸書鐫刻“唐賢盧仝泉石”六個大字,,清代工部侍郎段國璋書,,背面鐫刻劉漪七絕詩云:“玉川舊井茫無校,枕石猶生七碗覺,。水共風清無盡時,,盡歸茶譜藏詩窖”。 另刻有一首無名氏七絕:“煙柳峰崢怪石前,,段公為我種玉泉,。臨池萬斛珍珠滾,好似當年茶浪旋,?!?碑頭有孔,據(jù)說是當年盧仝與韓愈在此烹茶時拴馬所用,。段國璋并因泉建亭,,稱“盧仝別墅”,曾引不少文人墨客駐足游賞,。后河道整修,,泉池不復(fù)存在,盧仝泉石移至濟瀆廟內(nèi),。
盧舍和盧仝茶館 在武山村向北7公里處,,現(xiàn)九里溝景區(qū)內(nèi),有“盧仝茶社”,。據(jù)傳這里是盧仝烹茶吟詩會友的地方,,峭壁下留有盧舍一處,盧舍內(nèi)置有《唐盧仝展覽館》,?!侗R舍記》載:盧仝,號玉川子,,唐濟邑武山人,,幼懷大志,博學(xué)多才,,常謂非宰相不仕,。然其剛直,惡仕途之逢迎,,厭官場之佞媚,,遂作閑云野鶴,寄情山水。九里溝山翠水綠,,流溪怪石,,似江南之秀,有水鄉(xiāng)之美,,且近在故里,,遂為公仙游之地。盧舍依山傍水,,山遮翠掩,,白墻紅瓦,半掩半現(xiàn),,如世外桃源,、人間仙境?! ?/p>
延壽臺
品茗延壽臺 在九里溝盧仝茶館,,為紀念盧仝所建。有臺階108級,,我國古時有“品茗延壽”之說,,在88處級有“米壽”之碑,在99級處有“白壽”之碑,,在108級處“茶壽”之碑,。
盧仝茶館
花洞和泌泉 盧仝《將歸山招冰僧》詩云:“買得一片田,,濟源花洞前,。” 張籍詩曰:“花洞古時人”,,李端詩曰“花開深洞仙門小”,。有人考證為花洞即藏花洞,如清田文鏡等修《河南通志》卷七曰:“藏花洞,,在濟源縣西陽臺宮前,,下有泉水,四時赤綠紫白異色,。相傳昔有人汲水,,見其中蓮花出焉?!贝苏f有誤,,據(jù)后人考證,,花洞在今九里溝內(nèi)盧舍附近,,后人據(jù)此建盧舍。“千里石壁坼,,一條流泌泉”,,盧舍背后的山上,一條泌泉從蟾堂附近流下來,。
《盧氏族譜》 濟源《盧氏族譜》世代有續(xù),,盧仝以上五代為:盧愷——盧照鄰——盧坦——盧儲——盧仝——盧抱孫?!冻跣薇R氏族譜》序中記載有族人遷徙史:“盧仝嫡裔孫盧伯通等,,時為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城南十里鋪人。明洪武三十二(應(yīng)為建文一年,,即1399年)年移民時,,伯通、伯元,、伯達兄弟三人,,思念祖宗,懷望故鄉(xiāng),,遂率其四子回歸故里(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玉川鄉(xiāng)武山村),。侄兒五公,對由晉徙豫有難色,,通訓(xùn)導(dǎo)曰:先祖告之,,吾本濟人,唐賢仝號玉川裔也,,家必居武山頭者,,因祖塋在焉。子侄欣然從來,。二公當軍于亳,,此處奉祀實四門焉。伯元移居本邑關(guān)陽,、伯達遷徙河南許昌,。立塋建廟,繁衍生息,,歷傳于今六百余年,,二十有五代矣!”,。
七碗茶歌傳四海
盧仝之所以被稱為“茶仙”,、“亞圣”,緣于他膾炙人口的七碗茶歌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:
日高丈五睡正濃,,軍將打門驚周公,。
口云諫議送書信,,白絹斜封三道印。
開緘宛見諫議面,,手閱月團三百片,。
聞道新年入山里,蟄蟲驚動春風起,。
天子須嘗陽羨茶,,百草不敢先開花。
仁風暗結(jié)珠蓓蕾,,先春抽出黃金芽,。
摘鮮焙芳旋封裹,至精至好且不奢,。
至尊之余合王公,,何事便到山人家?
柴門反關(guān)無俗客,,紗帽籠頭自煎吃,。
碧云引風吹不斷,白花浮光凝碗面,。
一碗喉吻潤,。二碗破孤悶。
三碗搜枯腸,,唯有文字五千卷,。
四碗發(fā)輕汗,平生不平事,,盡向毛孔散,。
五碗肌骨輕。六碗通仙靈,。
七碗吃不得也,,唯覺兩腋習(xí)習(xí)清風生。
蓬萊山,,在何處?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,。
山中群仙司下土,地位清高隔風雨,。
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,,墮在顛崖受辛苦。
便為諫議問蒼生,,到頭合得蘇息否,?
這首詩262字的長詩,蘊涵著豐富的內(nèi)容,,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
第一部分寫孟諫議寄新茶,,此至精至好之茶,,價埒黃金之珍貴。孟諫議,,即孟簡,官至諫議大夫,。公元811年,,孟簡出任江蘇常州刺史。當盧仝接到孟諫議用“白絹斜封三道印”的新茶,,受寵若驚,。而這種新茶,又是古時屬常州府管轄產(chǎn)于宜興的“天子須嘗陽羨茶”,,是唐代朝廷指定的貢茶,。盧仝煎茶思友,從茶之產(chǎn)地由來到感受一一道來,。 “新年入山里”,、“便到山人家”、“柴門反關(guān)”等,,表現(xiàn)出盧仝的清介之節(jié),,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。茶非俗客,,即使“柴門反關(guān)”,,也需“紗帽籠頭”,衣觀整潔,,以此對潔凈之茶禮敬,,保有一顆孤傲而高貴之心。正因如此,,盧仝的形象并未因身居破舊柴門所削弱,,相反,柴門形象更為高峻,,成為后世茶人的偶像,。
第二部分是《七碗茶歌》的重頭戲,。由于茶味好,,盧仝連飲七碗。而每飲一碗,,作者都有一種新的感受,。喝第一碗茶的時候是為了緩解口渴;喝第二碗茶的時候消除了孤獨的感覺;喝第三碗茶的時候,對于那些文藻貧乏的人也可以激起文思,,漸漸能做詩;喝四碗茶的時候會出些輕微的汗,,平時羈繞心頭的不平之事也隨著這些汗水煙消云散了,;從喝第一碗茶開始到第四碗,得到的效果是,,詩人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煩惱,、口渴、孤獨,、辭藻貧乏,、俗世困擾等一個一個解除了;喝第五碗茶的時候,,就像服用金丹一樣,,能夠清除身體的骯臟;喝第六碗茶的時候,已經(jīng)就是仙人的變身了,;飲至第七碗,,盧仝大聲疾呼“蓬萊山,在何處,?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”,,把品茶的審美升華到精神領(lǐng)域?! ?/p>
第三部分,,盧仝以悲憫之心對采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,表露出關(guān)愛茶農(nóng)的一片赤子之心,。盧仝除了著重強調(diào)品茶的審美,、功能和愉悅外,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與同情,,放眼到天下百萬茶農(nóng)的艱辛勞作,。天子杯中茶,卻為茶農(nóng)汗,。在此盧仝質(zhì)問,,統(tǒng)治階級能不能體恤茶農(nóng)之疾苦,天下百姓何時才能走出水深火熱,?盧仝之所以為茶農(nóng)呼喊,,實際上也針對當時朝廷的課稅制度。自公元782年,,戶部侍郎趙贊《茶禁》出臺,,在“稅天下茶漆竹木,十取一”之后,,茶稅遍行,。朝廷加稅開征“貢茶”,負擔和壓力全部落在茶農(nóng)身上,。天子須嘗茶,,地方官不敢怠慢,,有此溜須拍馬之機,總也想挖空心思弄出點新奇的“崖上茶”,、“山巔茶”來孝敬皇上,。為此,常常發(fā)生茶農(nóng)因攀爬懸崖采茶而墮落山谷,?!鞍驳弥偃f億蒼生命,墮在顛崖受辛苦,?!痹诖?,我們看到了一個為民請愿,、為茶農(nóng)分憂而大聲疾呼的盧仝,詩人的形象超脫了寄身林泉的隱士和賣弄文采的學(xué)究,,而顯得分外高大,。
《七碗茶歌》在中國茶史上有里程碑意義,。一是拓寬了飲茶的意境,。盧仝茶歌把飲茶與哲學(xué)結(jié)合起來,認為飲茶能“喉吻潤,、破孤悶,、搜枯腸、發(fā)輕汗,、肌骨清,、通仙靈、清風生”,,把飲茶從物質(zhì)享受上升到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,。二是推動了飲茶的普及?!镀咄氩韪琛放c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,、趙贊“茶禁”(即茶稅),是茶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三件大事,。宋人胡仔在《苕溪漁隱叢話》中說:“玉川之詩,,優(yōu)于希文之歌(即范仲淹的《斗茶歌》,范仲淹,,字希文),,玉川自出胸臆,造語穩(wěn)貼,,得詩人句法,?!薄镀咄氩韪琛返膯柺溃瑥V泛傳播了飲茶的好處,,推動了飲茶的普及,。三是傳播了茶事文化。在中國茶文化史上,,盧仝及其茶歌對茶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,,特別是對茶的向外傳播,更是功不可滅,。據(jù)日本高僧,、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《種茶譜略》載:“種茶于神農(nóng),至唐陸羽著經(jīng),、盧仝作歌,,遍布海內(nèi)外?!备哂瓮饫夏陼r,,還把自己定為盧仝正流兼達摩宗45代傳人,足見他對盧仝的崇敬,。
《七碗茶歌》作為一首優(yōu)秀的詩歌,,也推動了茶文學(xué)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。從他之后,,“玉川”,、“七碗”、“兩腋清風”等詞匯,,在茶詩中廣泛引用,。如劉宰曰“豈玉川所謂七碗后”,沈遼曰“玉川七碗興”,,楊萬里曰“七碗清風爽入神”,,乾隆曰“底須七碗始狂乎”、“玉川七碗太狂逸”,,袁枚曰“笑煮新泉試七碗”,,蘇軾曰“兩腋清風,暫留紅袖,,少卻紗籠”,。
盧仝因《七碗茶歌》而享譽“茶仙”之稱。盧仝究竟“仙”在哪里,?天津師范大學(xué)辛立州教授說盧仝有仙魂,、仙氣、仙態(tài)。盧仝的仙魂,,就是憂國憂民的“公”,;盧仝的仙氣,就是三教齊發(fā)的“真”,;盧仝的仙態(tài),,就是入世求真的“癡”。這種仙魂,、仙氣,、仙態(tài),不僅是對現(xiàn)實中個人苦楚,、社會不平,、國家危難的責任和理想的抒發(fā),更是一種對現(xiàn)實的精神超越,,在山水自然中怡然自得,,與人交往中率真坦然,在獨處靜思時坦蕩浪漫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