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濟源名泉檔案】天井泉
關注濟源網微信
編號
016
位置
濟源克井鎮(zhèn)交地村天井寺東北角入兩山之谷,,沿交地古道,,峰回路轉攀行狹窄山路約1.5 公里,,途經左山崖下天然石洞茶水店,、谷中翹峰龍王廟,至右山柔彎里到達泉洞,。
現(xiàn)狀
泉水從天然石洞深處的洞底涌出,。洞體傾斜,洞口高約2 米,,深30 余米,。站在石洞口,能聽見泉水涌流聲響,,泉水被人工用直徑約10公分的塑料管導流而出使用,。
歷史傳說
根據清代濟源縣志記載,天井泉,,盤谷山上,。天井谷,在盤谷西北,,石上有數坎,,其瀑若井水自上溢,,相接而落,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下,,有天井寺,。《懷慶府志》韓昌黎詩云,,是時新晴天井隘,,誰把長劍倚太行。
關于交地古道,,是從克井鎮(zhèn)交地村到山西省陽城縣的一條步行道,,穿行于太行山嶺上,在明清時期是豫晉兩省重要的商旅通行道路之一,。因山道起點從克井鎮(zhèn)老交地村開始,,故名交地古道。山道寬0.3 米至3 米,,全長約70公里,。路段多修筑于山脊上、山體側邊,、山梁馬鞍處等,,極少有平坦開闊處。該道或在陡峻的巖壁上開鑿較窄的小道,;或緊靠石頭山體鑿出石階道路,,另一側用毛石砌堰加寬加固;或于兩座山峰之間用毛石,、方整石鋪墊修建橋梁,。古道上有七里拐、萬綠池,、仙人橋,、交地口等古跡。
天井寺(原址重建)位于交地古道的起點,,寺中一通1998年《重修天井寺院記》碑刻,,記載了天井寺的歷史和周邊景致:“此寺建于公元620 年唐太宗貞觀年間……寺后有一人形山,,跌宕起伏,、巍峨壯觀,懷抱有一天池,、谷堆,,堆上有景可觀。人形山頭后有一仙人橋,,橋畔山崖峭壁,、谷深似井,,故稱東井溝、西井溝,,又叫東銀閌閬,、西銀閌閬。東井溝峭壁下有韓湘子洞,、葫蘆潭,,泉水清涼,引入天井寺,。還有黃龍洞,、鴿子洞、鍋炕閬,、石大門之景,。韓湘子洞南,西壁下有一洞,,洞深無底,,此洞通往寺院。大佛殿佛爺坐下有一天然形成之井,,兩井在上,,又有天井形成,故稱天井寺,。寺東北有一山,,名叫白馬關,唐朝樊梨花招兵養(yǎng)馬之地,,現(xiàn)有旗桿眼存在,。寺后有一寨圪垯,是司馬懿練兵之寨,。人形山兩腳之下,,有一黑龍?zhí)丁⒑邶埗?,潭水清如鏡,,下有蝴蝶寺院,兩寺中夾白云寺,、白云口,,此口通往山西之道也……寺院原有玉皇殿、藥王殿,、五龍殿,、大佛殿、二佛殿,、無生殿,、廣生殿,、關帝殿,殿柱龍飛鳳舞,,殿壁輝煌,。此寺院毀于1940年日寇攻打白云口之年。
關于詩句“是時新晴天井溢,,誰把長劍倚太行”,,出自唐代韓愈的詩《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,歌以和之》:昔尋李愿向盤谷,,正見高崖巨壁爭開張,。是時新晴天井溢,誰把長劍倚太行,。沖風吹破落天外,,飛雨白日灑洛陽。東蹈燕川食曠野,,有饋木蕨芽滿筐,。馬頭溪深不可厲,借車載過水入箱,。平沙綠浪榜方口,,雁鴨飛起穿垂楊。窮探極覽頗恣橫,,物外日月本不忙,。歸來辛苦欲誰為,坐令再往之計墮眇芒,。閉門長安三日雪,,推書撲筆歌慨慷。旁無壯士遣屬和,,遠憶盧老詩顛狂,。開緘忽睹送歸作,字向紙上皆軒昂,。又知李侯竟不顧,,方冬獨入崔嵬藏。我今進退幾時決,,十年蠢蠢隨朝行,。家請官供不報答,何異雀鼠偷太倉,。行抽手版付丞相,,不等彈劾還耕桑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