鑒往知來,,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一眼千年,,感受云岡石窟的文明之光
關注濟源網微信
5月11日,,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,。當天下午,,他來到大同市云岡石窟,,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,。
“山堂水殿,,煙寺相望,林淵錦鏡,,綴目新眺”,,北魏酈道元曾在《水經注》中這樣描述云岡美景。
跨越1500多年的歷史,,云岡石窟的5萬多尊佛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。
多年之前,云岡石窟這顆中國藝術史上的“明珠”曾深受煤灰污染之擾,。
云岡石窟位于“中國煤都”大同市,,它所處的十里河下游地區(qū)曾是煤礦聚集區(qū)。運煤車帶來的二次揚塵落在石佛上,,加速了大佛的風化,。
為了使石佛免受煤灰污染,當地政府將從石窟前經過的運煤專線改為從石窟后繞行26公里,,又在景區(qū)后修建了一條省道作為旅游專線,。
2018年,《云岡石窟保護條例》正式實施,,進一步加強云岡石窟的保護和管理,,促進云岡石窟文化研究,。
如今站在山頭上遠眺,視野內全是綠化帶,,大佛們又“眉清目秀”了,。
2019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,,首站就來到敦煌莫高窟,。此次在山西考察來到云岡石窟,充分顯示了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,。
2016年4月,,習近平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,文物承載燦爛文明,,傳承歷史文化,維系民族精神,,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,,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(yǎng)。保護文物功在當代,、利在千秋,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調研,,多次強調文物保護工作,。
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更好發(fā)揮文物作用,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,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,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。
2016年,,云岡石窟在數字化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: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,,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,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,,為云岡石窟建起了三維的“數字檔案”,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云岡石窟景區(qū)推出了全景漫游服務,,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,,滿足游客線上游覽的需求。游客通過“云岡石窟全景漫游”數字化展示平臺,,就能欣賞云岡石窟的每一個景點,、每一尊雕像,實現足不出戶游云岡,。
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,,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,。保護好歷史文物,繼承和發(fā)展好中華文化,,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,。
2016年5月17日,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:“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,、理論自信,、制度自信,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,?!?/p>
文化自信是更基礎、更廣泛,、更深厚的自信,,是更基本、更深沉,、更持久的力量,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,,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。
留住歷史根脈,傳承中華文明,。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,,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,加強歷史文物保護,、傳承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習近平總書記所關注,、所思考。歷史文物映照的文明之光,,必將點燃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更深沉,、更持久的力量,照亮民族的復興之路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