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晨關注】隨遷老人之困:舍不下的親情,,回不去的家鄉(xiāng)
關注濟源網(wǎng)微信
老年人通常被認為是流動性較低的群體,,然而,不少市民發(fā)現(xiàn),,身邊有了越來越多的“老漂族”——他們在退休后為了支持兒女事業(yè),、照顧第三代而離開家鄉(xiāng),像候鳥一樣“漂”至陌生的城市,,來到子女的工作地,。
他們內(nèi)心究竟渴望什么、擔心什么,?他們和子女孫輩之間,、和新鄰居之間又會發(fā)生什么故事?近日,,記者通過采訪了解了該群體的生活狀態(tài),。本期,讓我們走進這樣一個群體,傾聽他們的聲音,。
老人“漂泊” 大多為照看第三代
元旦假期即將來臨,,回家的日子又近了。62歲的陳阿姨掰著指頭掐算著回家的日子,。一年前,,她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安徽老家,來到濟源照看孫子,。今年元旦,,陳阿姨特意和兒媳“請假”,早早預定了回家的車票,。
去年3月,,為了支持子女工作、照顧孫子,,陳阿姨離開老伴兒,,從安慶來到濟源,成為陌生城市中的一員,。像陳玉萍一樣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鄉(xiāng),,跟隨在外地定居的子女生活的異鄉(xiāng)老年人,大家稱之為“老漂族”,。
“我們小區(qū)80%的孩子是老人帶,他們還得負責做飯,、收拾家務,、洗衣買菜?!薄霸谶@邊帶孩子也沒個能聊天的朋友,,連對門對戶都不認識?!薄袄习閮阂粋€人留在老家,,飯也吃不上一口熱乎的?!薄稍L中,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濟源類似陳阿姨的“老漂族”不在少數(shù),。他們?yōu)榱俗优蠈W,、創(chuàng)業(yè)、成家,、立業(yè),,操持了一輩子,辛苦了一輩子,,晚年來到陌生城市,,和子女生活在一起,,充當著“老保姆”的角色。
記者了解到,,根據(jù)國家衛(wèi)計委發(fā)布的《中國流動人口發(fā)展報告2018》顯示,,我國流動老人將近有1800萬。其中,,43%的老人離鄉(xiāng)是為了照顧晚輩,。工作太忙沒法帶孩子,父母幫忙,;沒空打掃家里衛(wèi)生,,父母包辦;習慣了家里的飯菜,,父母承攬……接連不斷的供需矛盾,,讓本該頤養(yǎng)天年的他們,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城市,,開始了長時間的“漂泊”生活,。
快樂并思念著的“老漂族”
“兒子大學畢業(yè)后,跟著女朋友來濟源工作,,便在這兒買房,、結(jié)婚。兒媳生下大孫子后,,便讓我來看孩子,。我在濟源已經(jīng)5年了,剛開始沒地方去,,特別孤獨?,F(xiàn)在,我每天把孫子,、孫女送到幼兒園后,,就跑到公園里跳舞?!?1歲的張女士說,。
心直口快的張女士是東北人。她告訴記者,,兒子和兒媳是大學同學,,在濟源一家企業(yè)里工作。兩個人工作都很忙,,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房貸要還,。大孫子出生后,張女士就義不容辭來濟源幫他們帶孩子,好讓他們安心工作,。后來,,兒媳又生了小孫女。張女士看著孫子,、孫女一天天長大,,從咿呀學語,到纏著講故事,,心里很有成就感,。
與張女士相比,家住西水屯居委會的趙叔叔心里更多的是掛念,。他有一兒一女,,女兒在安陽當老師,小兒子在鄭州上班,,都在2018年生下了孩子,。“以前總幻想著有了孫子,、外孫后三代同堂,,享受天倫之樂,現(xiàn)在是給自己找了個麻煩事兒,?!壁w叔叔說,現(xiàn)在,,他和老伴兒只好兵分兩路,,他去鄭州,老伴兒則去了安陽,。
“現(xiàn)在,我們就是每天晚上通電話,,在視頻中看看對方,。”趙叔叔說,,“平時也沒啥好愁的,,就是老伴兒一個人在安陽,我心里時常掛念著,,擔心她吃不好睡不好,。”自從結(jié)婚后,,老兩口一起生活了幾十年,,從來沒有分開過這么長時間,想不到老了還要分居兩地。如今,,老兩口在一起頂多待一兩天就又要分開,,只有過年才會聚在一起,每年見面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個月,。聚少離多,,讓這對花甲老人感到些許無奈。
趙叔叔告訴記者,,以前在老家手機都不經(jīng)常使用,,但是去了鄭州以后,手機時刻不離身,,生怕離開一會兒就錯過老家打來的電話,。“雖然在這里生活不錯,,但是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,。”趙叔叔告訴記者,,樓下老人們聊的話題,,自己插不上話,也擔心大家聽不懂自己的方言,,索性就不開口,,無處可去時只能坐在家里發(fā)呆?!罢f實話,,我還是想回家,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,?!壁w叔叔坦言,“金窩銀窩,,不如自家的草窩”,,外面的條件再優(yōu)越,環(huán)境再好,,也不如自己的家好,。
身處異鄉(xiāng),語言,、出行成難題
老家在湖北隨州的李阿姨得知兒媳懷孕后,,就放下家中的一切和老伴兒一起來到濟源,照顧兒子和兒媳,。
自從來到濟源,,李阿姨和老伴兒的生活徹底變了樣,。李阿姨告訴記者,她在老家有一棟小獨院,。她的老伴兒在院子里種了些花花草草,,每天除了打理花草,還可以跟鄰居坐在院子里聊天,。李阿姨則每天忙完家務就去跳廣場舞,。擁有全套“裝備”的她,還是周圍阿姨們的領舞,。
可來到濟源快一年,,李阿姨和老伴兒除了在家附近的超市和偶爾跟著兒子一起外出遛彎,別的哪兒也沒去過,?!皠倎淼臅r候,我們很不適應,,每天都不出門,,因為就算出了門也不認識路,聽不懂別人說話,,更不知道該坐哪趟公交車,。后來,還是孩子們帶著我們?nèi)チ颂顺胁耪J識路,?!崩畎⒁陶f,盡管如此,,他們每天也只是去一趟超市,,來回最多一小時。
以前在老家,,他們出門就能遇到相處多年的鄰居,,張口就是親切的家鄉(xiāng)話,聊起來能說個沒完?,F(xiàn)在,,他們和鄰居們交流時,只要對方的濟源話語速稍快,,就很難聽懂,。同樣,,李阿姨的湖北話,,鄰居們也不太能聽懂。
雖然有著種種不適應,,但在李阿姨看來,,只要能幫助到孩子,,讓他們能輕松工作,老兩口暫時受點難為也沒什么,,只想趁著身體還健康,,多幫幫孩子。采訪中,,多數(shù)老年人和李阿姨一樣,,表示只要子女需要幫助,自己還是會義無反顧,。
“老漂族”要老有所樂
在陌生的城市,,社交圈子的縮小、語言的不習慣,、環(huán)境的不適應等,,都給不少“老漂族”造成了困擾。王愛芬是一位積極樂觀的“老漂族”,。2018年,,她從濰坊來到濟源照顧孫子,最大的感悟就是“要學會自己找樂子”,。她認為,,“老漂族”應該走出家門,多結(jié)交朋友,,主動融入社區(qū)活動,,積極適應陌生環(huán)境,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,。
63歲的李惠玲8年前只身從濟源去了濮陽,,把兩個孫子一手帶大。直到今年,,小孫子上小學后,,她才如愿回到了濟源老家。這位曾經(jīng)在鄉(xiāng)村教師崗位上退休的老人,,面對多年的“老漂族”生活,,感慨頗多。
“成年子女要多花時間陪陪老人,,平時多一些交流,,給予父母更多的關愛,幫助他們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,,豐富他們?nèi)粘>裎幕畹?。”李惠玲作為“過來人”告訴記者,,“老漂族”的子女應該多陪老人認識一些新鮮事物,;時刻關注老人的精神狀態(tài),;多陪老人散散心、說說話,;鼓勵老人主動參與社會活動,,讓老人的生活變得豐富一點,讓“老漂族”對異鄉(xiāng)有更多歸屬感和幸福感,。(記者 王興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