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壽時代來臨 晚年生活如何更有質量?
關注濟源網微信
1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論壇發(fā)布了《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》,,調查顯示,中國的長壽人口明顯在增長,。那么,,這里所說的長壽,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,?
80歲及以上老人在調查對象中占比超七成
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的是高齡老人群體,,涵蓋了26個省份,共采集17533份65歲以上的老人數據,,其中百歲老人有3665位,,90歲以上的老人有6000多位,80歲及以上老人占調查對象的71.2%,。
八成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提供
調查顯示,,居家養(yǎng)老仍是大多數老人的首選。在參與調查的老年人群體中,,住養(yǎng)老機構的占2.9%,,與兒子同住占41.8%,獨居和僅與配偶居住的這兩種情況加起來一共占比為45%,。也就是說,,參與調查的八成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提供。社會服務和養(yǎng)老機構提供的照料服務約占5.32%,,保姆提供的照料約為5.44%,。80歲之前,提供照料的主體是配偶,,80歲之后,,子孫照料比重快速升高。
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: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,,到2050年我國8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會翻兩番,,可能會達到一點四七個億,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長壽時代,。
百歲老人具備三個顯著特征
哪些因素促進老人長壽呢,?
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:這次調查我們發(fā)現百歲老人的三個顯著特征,一是心態(tài)平和,,從來不為小事煩惱,第二個是膳食合理,,保持了食品的多樣性和均衡性,,第三個是積極參與益智類活動,,看書看報甚至還能上網沖浪。
調查還顯示,,數字化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將激增,。65—69歲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占比超過五成,百歲及以上老人仍有1.3%使用智能手機,,82.2%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視頻聊天,。如今,一些養(yǎng)老院也在探索幫助老年人適應數字時代,,拍視頻,、玩電競、做直播……這些曾經是年輕人的專利,,正在讓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更新潮,。
長壽人口不斷增加,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要更有質量,。從飲食起居到精神,、文化需求,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呢,?
建設15分鐘養(yǎng)老服務圈
讓養(yǎng)老就在身邊
“十四五”時期,,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,國家將建設15分鐘養(yǎng)老服務圈,,健全居家,、社區(qū)、機構相協調的照護服務體系,,讓老年人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(qū),,就近享受用餐、短期照料等服務,。在河南安陽,,當地規(guī)劃區(qū)內31個社區(qū),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%,,除了提供定期體檢服務,,還安排下棋、健身,、書法等文化娛樂活動,,豐富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河南安陽滑縣城關街道白馬社區(qū)居民吳好賢:經常到這個地方來,,來打打乒乓球,,鍛煉鍛煉身體,下下象棋,,身心挺好,。
適老化改造
"小改造"撬動老人"大幸福"
讓身邊的居住環(huán)境更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,,為此,今年很多地方將居家和社區(qū)適老化改造列入了民生實事清單,。其中,,山西省實施既有住宅自愿加裝電梯提速工程,湖北,、內蒙古,、河南等地將重點為特殊困難老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。
湖北省咸寧市的王能華老人患有帕金森病多年,,政府免費為他進行了居家適老化改造,,還添置了護理床、坐便凳,、洗澡椅等設施,。
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(qū)岔路口社區(qū)新寧小區(qū)居民王順紅:原來就用盆,給他擦洗?,F在方便多了,,洗浴凳又穩(wěn),,不怕摔跤,帶來很大的方便。
隨著年齡不斷增長,,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,。此前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,目前已有超1億65歲及以上老人獲得健康管理服務,,15個省份持續(xù)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試點,出臺十項便利老年人就醫(yī)舉措,,推動改善老年人就醫(yī)體驗,。在上海等地,還通過家庭醫(yī)生為簽約老年人建立“一人一檔”健康檔案,,提供家門口的健康服務,。
長期護理險:破解"一人失能全家失衡"
人口老齡化不只是“老年人的事”。目前我國有約4000萬的失能老人,。如何破解“一人失能,、全家失衡”的難題?我國從2016年開始試點建立長期護理險制度,,至今已覆蓋49個城市,、1.45億人,緩解了很多家庭面臨的經濟和精神壓力,。
失能老人陳富景的妻子孟秋華:護理員一來就幫他揉,,我就輕松多了,白天來的好幾個小時我能休息,,辦完長護險后才知道長護險這么好,,又解決家庭經濟困難,,還有人幫著照顧,我說老頭子有救了,。
此外,專家指出,,在居家養(yǎng)老仍是我國主流養(yǎng)老方式的當下,,家庭成員也應該更重視老年人的情感,弘揚優(yōu)秀的家風文化,,這也是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,。
低生育率時代如何促進人口均衡發(fā)展?
11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論壇上,,除了老齡話題,,生育話題也成為焦點。近年來,,我國不斷調整完善生育政策,,調查顯示,當前,,我國正經歷著人口和家庭的雙重變遷,,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。
調查顯示,,2020年,,我國平均家庭戶規(guī)模降至2.62人,較2010年減少了0.48人,。家庭觀念變化帶來的延遲婚育,、不婚不育,成為我國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,。全國適齡人口初婚年齡不斷推遲,,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0世紀80年代的22歲持續(xù)上升至2020年的26.3歲,初育年齡推遲到27.2歲,。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持續(xù)走低,,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.64個,低于2017年的1.76個和2019年的1.73個,,而作為生育主體的“90后”“00后”僅為1.54個和1.48個,。
各地出臺措施降低生育養(yǎng)育成本
近年來,各地相繼出臺政策措施,,降低二孩,、三孩家庭的生育、養(yǎng)育成本,。山東濟南規(guī)定,,居民醫(yī)保參保人員住院分娩醫(yī)療費醫(yī)保實行定額支付,,標準為3000元。職工生育保險參保人員住院分娩醫(yī)療費醫(yī)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100%,。四川攀枝花等地為二孩,、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(fā)放500元或600元不等的育兒補貼,直至孩子3周歲,。國家醫(yī)保局近日表示,,已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,如促排卵藥品納入醫(yī)保支付范圍,。今后將逐步把分娩鎮(zhèn)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金支付范圍,。
大力發(fā)展普惠托育服務解決養(yǎng)育難
此外,各地還通過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,,解決嬰幼兒無人照料的問題,。浙江省嘉善縣將社區(qū)托育納入縣域規(guī)劃管理體系,打造“5分鐘可及托育服務圈”,。羅星街道居民詹娜平時工作比較忙,,兩周前她把兩歲零四個月的孩子送到了家門口的社區(qū)托育園。
幼兒家長詹娜:收費上我覺得還是比較便宜的,,目前是1200元一個月,,能接受,對我來說感覺還是比較便宜的,。
到2025年,,我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將由1.8個提高到4.5個。
家庭建設是新時代人口發(fā)展的重要內容
如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(fā)展,?專家還建議,,應該多措并舉做好新時代家庭建設。
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培安:將家庭視為公共政策的基本單位,,在城鎮(zhèn)化,、戶籍改革、就業(yè),、醫(yī)療,、養(yǎng)老、社會保障,、住房,、稅收等領域的政策創(chuàng)制中,充分體現保護婚姻家庭,、鼓勵家庭成員團聚的導向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