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以文抒意 以字載情 在杜甫故里與詩圣“超時空對話”
關注濟源網微信
“會當凌絕頂,,一覽眾山小。”2月22日上午,,“寫意中國——探尋漢字起源”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了位于鄭州市鞏義市的杜甫故里,。 在這里,只見游客們頻頻駐足,,認真閱讀著詩歌展區(qū)每一條條幅上展示的詩句,,你道一句“好雨知時節(jié)”,我答一句“當春乃發(fā)生”,,現場熱鬧非凡且飽含詩意的氛圍讓杜甫書寫在古詩里的漢字“活”了起來,。
蹣跚學步的孩子讀著杜甫的“細雨魚兒出,微風燕子斜”,,耄耋之年的老蒼悟著杜甫的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。杜甫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,,他憂國憂民,、揮毫賦詩,留下了140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篇,,是我國詩壇承前繼后,、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,他的詩被后世稱為“詩史”,,他被后世尊為“詩圣”,。杜甫之于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從不陌生,他的詩句印刻在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中,。
那么,,在探尋漢字起源的路途上,我們能在杜甫故里尋找到什么呢,?
“漢字作為中華優(yōu)秀文化的載體,,對于增強民族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一千個人,,便有一千首他心中的杜甫的詩,,憂國之切、仕途之志,、歸鄉(xiāng)之喜,、愛子之心,你都可以在他的詩句中找到共鳴,?!倍鸥世镏v解員孫言言說道,曾有一位前來游玩的老太太聽她講解“三吏”“三別”,,情到深處,、潸然淚下,經詢問才得知,這位老太太早先離別家鄉(xiāng)多年,,暮年時再踏家鄉(xiāng)故土,,對杜甫詩中的思鄉(xiāng)心切深有體會。
從杜公祠開始,,途經瞻雪閣—誕生窯—上院—壯游園—三友堂—懷鄉(xiāng)苑—萬匯園,路途中,,記者留意到一處處得以“跨越時空”的角落,,同樣談及了漢字承載的民族情感能夠相通。
“白日放歌須縱酒,,青春作伴好還鄉(xiāng),。”記者見到“杜甫”正乘舟而來,,悲喜交集的他已是“涕淚滿衣裳”,。一路而行,“杜甫”痛快淋漓地大聲抒發(fā)著無限的喜悅之情,。薊北已收,,顛沛流離的苦日子終于撥云見日,這一次,,“杜甫”如愿以償地踏上了家鄉(xiāng)鞏義的土地,,回到了他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,岸邊游人一齊說著“杜公,,月是故鄉(xiāng)明,,歡迎回家”。
據介紹,,實景劇《杜甫歸來》通過融合燈光舞美設計,、視覺聽覺藝術,打造場景式,、沉浸式主題演出,,讓游客們“零距離”與詩圣杜甫面對面,實現一場跨越一千多年的“超時空對話”,?!岸鸥Α钡陌缪菡咴烙惧K告訴記者,“在反復琢磨立意,、推敲劇情,、斟酌臺詞的過程中,我對杜甫逐漸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,,他不再只是書中需要背誦的一篇課文的作者,,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深沉蒼涼、他詩詞韻律里的屈折有力?!弊鳛殪柫x人,,岳泳錕非常自豪可以通過穿越的方式為杜甫圓上歸鄉(xiāng)夢,他希望能將杜甫的家國情懷和中國傳統(tǒng)詩詞文化滲透給每一個游客,。
詩詞蘊含著中國的漢字之韻,,在杜甫故里可以看到漢字承載的民族情感是相通的。而在探尋漢字起源的過程中,,漢字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,、書寫方式,影響,、造就了中華民族根本的世界觀,、價值觀,是民族精神的符號,,是民族情感的載體,,是中華文明賴以存在的根本。(董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