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曝衣書
關注濟源網(wǎng)微信
七夕的民俗眾多,,絕大多數(shù)民俗源于先民們的天象崇拜和神話傳說,但也有一些別致民俗,,與天象和神話無關,,卻與時令節(jié)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例如曝曬,。
七夕前后,,正值初秋,風高物燥,,正是曝曬衣物的好時節(jié),,民間認為此時曝曬可以避免蟲蛀,由此逐漸形成了曝衣,、曬書的風俗,,尋常百姓曬衣物,,讀書人曬書。
曬衣的習俗要早于曬書,,其最早記載見于西漢,。宋卜子《楊園苑疏》載,西漢建章宮北有太液池,,池西有曝衣閣,,“常至七月七日,宮女登樓曝衣”,。
漢代曬衣的風俗,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炫耀財富的機會,,名列“竹林七賢”的阮籍就極為瞧不起這種作風,。據(jù)《世說新語》記載,七月七日這天,,當阮籍的鄰居曬衣時,,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,光彩奪目,。而阮籍則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大布犢鼻褲,,即大褲衩曝曬,與綾羅綢緞相抗,,予以嘲諷,。有人問阮籍在干什么?他說:“未能免俗,聊復爾耳!”這就是曬衣的著名典故,。從“未能免俗”可知,,魏晉南北朝時“曝衣”已是很流行的習俗,甚至形成以此夸富斗奢,、炫耀知識淵博的陋習,。
到了唐代,七夕曝衣已成為全民活動,。詩圣杜甫曾作詩《牽??椗罚岬搅水敃r的曬衣場景:“曝衣遍天下,,曳月?lián)P微風,。蛛絲小人態(tài),曲綴瓜果中,?!?/p>
而七夕曬書的習俗則是在曝衣習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,東漢崔寔《四民月令》記載:“七月七日,,曝經(jīng)書及衣裳,,不蠹,。”說明東漢時期就有了七月七曬書的風俗,。到了魏晉之時,,此習俗已蔚然成風,并受到讀書人的無上推崇,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,建安六年(201年),22歲的司馬懿在家鄉(xiāng)河內(nèi)郡為官,。曹操想征召司馬懿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職,。而司馬懿不愿在曹操手下為官,又不敢得罪,,便以自己患風痹癥為由拒絕曹操,。曹操認為有詐,派人夜里到司馬懿家中查看,,果然發(fā)現(xiàn)他躺在床上一動不動,,便信以為真??善呦@天,,司馬懿命人在院中曬書,午后暴雨突至,,他一著急,,忘了自己裝病,起身跑出去收書,,恰巧被一個婢女看到,。曹操得知后大怒,下令讓他立即前來任職,,否則即刻收押,,司馬懿只好乖乖赴任。裝病中的司馬懿都忍不住隨俗曬書,,可見這一風俗在當時是多么盛行了,。
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《世說新語》也記載了一則曬書趣事:東晉名士郝隆,生性詼諧,,年輕時無書不讀,,有博學之名。在大司馬桓溫帳下做“南蠻參軍”,,后來辭官回鄉(xiāng)隱居,。七夕這天,見富裕人家曬綾羅綢緞炫富,他就仰躺在太陽下,,露出腹部,。人家問他干什么,他回答“曬書”,,既表明對炫富的不屑,,又顯示自己滿腹經(jīng)綸,這就是歷史上“袒腹曬書”的著名典故,。
到唐朝時,,曬書逐漸形成制度。至北宋,,更形成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曬書集會,。曬書至此成為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,成為博雅文人品鑒學習詩書的絕佳機會,。
七夕曝衣曬書的習俗因其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現(xiàn)實意義,,一直流行到了近代。但隨著現(xiàn)代科技的日新月異,,蓬勃發(fā)展,衣物和書籍的防潮,、防蠹已不惟曝曬一途了,,這個習俗已漸行漸遠。在我看來,,現(xiàn)如今,,在極個別地方和極個別人仍保留著七夕曝衣、曝書的習俗,,更多的是在曬故事,,曬的是文化和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