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風廉語丨以能改其過為善
關注濟源網(wǎng)微信
《資治通鑒·唐紀》中說:“惟以改過為能,,不以無過為貴,。”意指有錯能改才是真正的能力,,而不是不犯錯才可貴,。同樣的觀點,《左傳》也告訴我們:“過而能改,,善莫大焉,。”人非圣賢,,孰能無過。面對過失,,不僅要正確認識,、躬身自省,還要積極行動,、及早糾偏,,以防小錯釀成大錯。
改過以聞過,、知過為先,。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錯了,并清楚錯在哪里,,才可能改錯糾錯,。《禮記·中庸》有云:“聞過而終禮”,,就是說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過錯,,就會開始掌握行為規(guī)則,最終達到禮的境界,。而做到聞過,、知過,一要虛懷若谷,,聽得進批評;二要反躬自省,,自己給自己做體檢。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晏子,,曾把自己比喻為一根彎彎曲曲,、身有無數(shù)疙瘩的木頭,必須拿斧子劈,、刀子削,、刨子刨、鋸子鋸,,經(jīng)此反復打磨,,愚木才可能成為有用的器具,。可見晏子不僅“知過不諱”,,而且“樂聞其過”,。
改過以思過、悔過為要,。王陽明說:“悔者,,善之端也,誠之復也,。君子悔以遷于善,,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惡?!痹诘涔省肮L洗堂”中,,郭琇由貪改廉,新任上司湯斌的嚴加斥責是重要因素,,但從根本上說,,還是郭琇本人對貪腐有悔悟之心,并以過去的貪腐為恥,。這種內在因素促使郭琇痛改前非,,以“洗堂”表明改過之志。事實上,,“洗堂”只是表,,“洗心”才是里,只有從靈魂深處悔悟到自己的過錯,,心無私欲雜念,,才能真正完成蛻變、實現(xiàn)新生,。
“能改其過”貴有恒,。唐代陸贄《奉天請數(shù)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》有云:“以補過為心,以求過為急,,以能改其過為善,,以得聞其過為明?!贝笠馐钦f:把補救過失視為初衷,,把找出過失視為緊事,把能夠改正過失視為完滿,,把得以聽到過失視為清醒,。其中,補過、求過,、聞過都是過程方法,,“能改其過”才是最終目的。明代袁黃在《了凡四訓》中告誡:“務要日日知非,,日日改過;一日不知非,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無過可改,即一日無步可進,?!痹S有個小本子,每天把自認為做得不好的事記在上面,,找出問題的根源,,并逐步改正。剛開始,,本子上記得多,,后來就越來越少了。正是在這樣的“日日改過”中,,袁黃一生從政、著書都頗有建樹,。和袁黃這種“生命不息,,改過不止”的精神一脈相承,謝覺哉經(jīng)常和自己“打官司”,,省察一言一行,。陳毅“中夜嘗自省”,以便“改正再前行”,。焦裕祿則堅持在睡覺之前“放電影”,,適時校正偏差距離。
實踐證明,,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,,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(yōu)勢。黨員干部當時時擦拭初心,,勇于刀刃向內,,在工作生活中善于發(fā)現(xiàn)、反思,、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,,及早糾偏正向,真正做到“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(yè)的,,就堅決干、加油干、一刻不停歇地干;凡是不利于黨和人民事業(yè)的,,就堅決改、徹底改,、一刻不耽誤地改”。(孫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