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9-24 09:18來源:濟源網(wǎng)
“參與垃圾分類,,建設美麗安腰……”
早上6點,,清脆的喇叭聲打破了靜謐,喚醒了安腰村嶄新的一天,。
垃圾收集員王長富開著垃圾車開始了新一天的走街串戶,。1個居民組,75戶居民,,234口人,,村居面積不足3萬平方米,安腰村很小,,也格外的干凈,。
東西方向9巷,每天早上,,王長富挨家挨戶走一遍,,至少要花3個鐘頭。
聽到熟悉的聲音,,村民侯小引趕忙將自家的垃圾提到了門口,,熟練地將垃圾分類放好?!熬G色桶里是可腐爛垃圾,,藍色桶里是不可腐爛垃圾,長富老哥每天都會準點兒上門來收!咱都不用出門,!”
街坊鄰居們也都和侯小引一樣,,將分類好的生活垃圾送到門口,等待著王長富來“驗收”,?!膀炇铡焙细窈髮⒔y(tǒng)一運送到4公里外的承留鎮(zhèn)垃圾中轉(zhuǎn)站。
“可腐爛垃圾會回收再利用,,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會集中運送到處理站進行無害化處理,,這樣做既能減少污染,又能節(jié)約資源,?!蓖蹰L富今年70歲,講起垃圾分類來頭頭是道,。
“長富可是咱村里首批垃圾分類知識‘掃盲生’,,說不定在全市都能排上名次呢?!贝妩h支部書記李玉清告訴記者,。
2019年,安腰村作為試點村率先在全市開展了垃圾分類的工作,。村里長住人員以老年人偏多,,思想觀念轉(zhuǎn)變實屬不易。為了讓大家伙兒接受這項新鮮事兒,,李玉清費盡了心思,。
“靜偉年輕,會捯飭電子產(chǎn)品,,負責播放每天的廣播,!”
“戰(zhàn)國老哥字寫得好,黑板報就交給你了,!”
“立花在家?guī)Ш?,閑了往東頭跑跑,挨家挨戶講講垃圾分類的好處……”
在李玉清的安排下,,村里的“能人們”各展所長,,全方位、多角度的開展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,,安腰村垃圾分類的“浪潮”就此掀開,。
從知識講座到動員大會,從村里的廣播到墻上的黑板報,,從黨員包戶,、干部包組到建立長效獎勵機制......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最初的不情愿轉(zhuǎn)變?yōu)檎J可與支持。
王長富也正是在這次“浪潮”中涌現(xiàn)出來的“積極分子”,手腳勤快的他主動承擔起垃圾收集工作,。
“大家伙兒慢慢意識到了垃圾分類的好處,。”李玉清說,,如今垃圾隨手分類已經(jīng)成為村民的習慣,,隨地丟棄垃圾的現(xiàn)象顯有發(fā)生,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狀況明顯提升,。
“條條街道不見垃圾,戶戶農(nóng)家窗明幾凈,,咱村變化大著哩,。”
安腰村還曾在全市人居環(huán)境改善工作中被評選為第一名,,獲得50萬元獎金,。
“點燈不用油,犁地不用牛,,樓上樓下電燈電話,。這些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都實現(xiàn)了?!弊鳛榈氐氐赖赖陌惭耍杲?0歲的王克順說起今昔變化,,感慨萬千,。
曾經(jīng)泥大水深的“水泥路”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;曾經(jīng)需要擔水,、定點放水做飯洗衣,,現(xiàn)在自來水到家隨時可用;曾經(jīng)做飯要燒地火,、柴火,、蜂窩煤,現(xiàn)在家家戶戶架起了天然氣……
王克順家的房子也由兩層的磚瓦房變成了三層的小洋樓,。頭頂中式風格的燈具,,腳踩一塵不染的地磚,地磚下鋪設著地暖,,衛(wèi)生間內(nèi)水沖式陶瓷便池锃光瓦亮,。
“現(xiàn)在村里這么干凈、生活也方便,,可比城里安適多了,!” 前兩天,兒子把王克順接到城里去住,,沒兩天他就急著要回來,,“城里哪有咱村里住著得勁兒!”
走出家門,、踏進公園,,也是王克順感受到的小幸福。
健身廣場,、兒童游樂場,、游園公園等就在家門口。每天早晚,,王克順就跟老伙計們聚在這里活動活動筋骨,、聊聊閑天兒。
“啥是小康,?吃穿不愁,,住小洋樓,環(huán)境越來越美,,老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,,這不就是小康生活!”王克順話語中透露出滿足和自豪,。在他看來,,現(xiàn)在的安腰村就是個先進的小康村。
在村子的最南邊,,筆直挺拔的楊樹帶著古老的年輪靜謐地守護著,,夕陽透過樹枝,見縫插針地俯照進村落,,溫和的秋風輕輕吹拂,,忙活在村頭菜園里的村民更感愜意。
“看我家這兩排韭菜長得多好,,適合包餃子,,誰吃了自己來拔!”
“我家的黃瓜今年長得也不賴,,一會兒都來摘兩根......”
歲月靜好,,無關(guān)風月,就在老百姓一言一行的細小幸福中,。(全媒體記者 郭愛軍 張恒 苗蓓蓓 趙峰)
記者手記:
洋房錯落有致,,房前屋后種滿了花草,老人圍聚一起閑聊家常,,孩子們在一旁追逐嬉戲......安腰村有一種朝氣蓬勃的靜謐,,使人心神向往,。
漫步在村中,記者臨時起意想去路旁一戶村民家里參觀,,敞開的大門內(nèi)卻始終喚不出主人的身影,。正當記者疑惑時,同行的村支書李玉清司空見慣地說,,肯定是不知道跑誰家串門去了,。意料之外的答案細想?yún)s也在情理之中,文明,、和諧,,這不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體現(xiàn)。
然而,,安腰村人習以為常的并不只是“任性”敞開大門,,還有垃圾隨手分類。
從“扔進一個筐”到“細分兩個桶”,,從“新時尚”到“好習慣”,,垃圾分類的背后是文明習慣從量變到質(zhì)變的具現(xiàn),,體現(xiàn)了濟源基層精細化管理的水平,,折射出濟源城鄉(xiāng)居民文明素養(yǎng)的提升。
觀滴水而知滄海,、窺一斑而見全豹,。小康來沒來,安腰村給出了答案,,就在老百姓的房屋內(nèi),、飯桌前、衣裝上,、笑顏里,、舉止間。
責任編輯:克盈盈
濟源要聞2020-09-24
濟源要聞2020-09-24
濟源要聞2020-09-24
濟源要聞2020-09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