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8-05 09:06來源:濟源網-濟源日報
一段歷史,,就是一段記憶;一抹紅色,,更是一份感動。近日,記者走進五龍口鎮(zhèn)留村,,感悟紅色精神。
20世紀30年代,,這里是濟源早期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地區(qū)——“大河里”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(qū)域;1934年成立的留村黨支部,,是濟源較早的黨支部;大革命時期,200余名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,,30人獻出寶貴生命,,留下了護送朱總司令過沁河、組織自衛(wèi)團攻打沁河日軍等諸多紅色印記,。
如何利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?2021年,,留村支村“兩委”決定建設村史館,讓更多人了解并記住這段歷史,。村史館開館之日,,黨員、群眾紛紛趕來,?!按蠛永铩奔t色革命文化、革命風云大事記……一張張照片,、一段段文字,,令人動容。
如今,,留村傳承紅色精神,,組建了“志愿先鋒隊”——退役軍人服務隊。72歲的老黨員,、退役軍人趙和林介紹,,該村非常重視擁軍優(yōu)屬工作,注重發(fā)揮“老兵”“民兵”的作用,吸收退役軍人進班子,,進一步激發(fā)他們奉獻社會,、建設家園的熱情,打造了共建,、共治,、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。
新時代,,新征程,。留村傳好紅色“接力棒”,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道路上穩(wěn)步前行,。面對沁河邊大面積灘涂地,,因久未開發(fā)而荒蕪,多數(shù)村民外出務工的情況,,留村支村“兩委”提出“平灘造地,,改良沙土,規(guī)模種植,,綠色發(fā)展”的理念,。隨著機械的轟鳴聲,沉睡已久的大地被喚醒,。一時間,,村莊一片沸騰:在外務工者,紛紛返鄉(xiāng);進城居住者,,回家創(chuàng)業(yè);鄰村種植戶,,前來興業(yè)……沁北家庭農場負責人楊東勝來此承包了640畝灘地,,安裝了噴灌設備,,種植冬小麥、高油酸花生,。他種植的花生品質好,、產量高,花生種植基地被確定為河南省“四優(yōu)四化”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優(yōu)質花生專項濟源示范基地,。
小寨家庭農場負責人趙劉敏在此承包了2100余畝地,,其中500畝沙灘地。他不但種植冬小麥,、玉米,、花生、大豆,,還引進花生深加工項目,,年加工花生約50萬斤。目前,五香花生,、原味花生,、香脆花生等產品產銷兩旺。
“昔日的荒沙灘,,已發(fā)展為萬畝花生種植基地,,變成‘金沙灘’?!绷舸妩h支部副書記梁建強介紹,,留村和承包戶規(guī)劃延伸發(fā)展,依托深加工項目,,形成花生種植,、收獲體驗、加工體驗,、產品銷售鏈條產業(yè),,帶動群眾增收。同時,,該村與飲料企業(yè)合作,,開發(fā)了“馬村梨汁”系列產品,市場前景較好,。2023年,,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90萬元。
沿著紅色足跡一路行進,,留村人不忘初心,、牢記使命,開創(chuàng)美好未來,。談及今后發(fā)展思路,,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先鋒表示,將積極推進“紅色+基層黨建”“紅色+鄉(xiāng)村振興”“紅色+綠色生態(tài)”等行動,,打造紅色文旅品牌,,逐步形成優(yōu)勢互補、資源共享,、互惠互利的紅色一體化產業(yè)格局,,在鄉(xiāng)村建設中融入沉浸式體驗,溯源紅色歷史記憶,,點燃黨建“紅色引擎”,,以“黨建紅”引領“產業(yè)強”“鄉(xiāng)村美”“農民富”“民風好”。
責任編輯:崔鑫
濟源要聞2024-08-05
濟源要聞2024-07-30
濟源要聞2024-08-03
濟源要聞2024-08-05